一场跨越太平洋的“回家”之旅:CMU学子的归国首站与成长答卷

来源: 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  日期:2025-09-08 
       8月28日,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现就读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马宇琛。这位曾在此实习的年轻学子,利用回国短暂的假期,专程重返故地,探望昔日指导过他的导师与技术团队。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相聚,不仅是一次重逢,更是一次成长的见证。
 
马宇琛(左6)与广州算力中心众人合影
 

理论与实践的机器学习之旅

       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学习课程中,课程设置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:从基础的回归、分类、聚类和降维方法,到集成方法、正则化和超参数调优等模型提升技术,最后延伸到模型评估、过拟合处理与可解释性等实际应用环节。“我们不仅要掌握技术,更要理解每个技术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适用场景”马宇琛强调道。

       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课程强调的两大能力培养——结果复现(Reproducibility)和结果解读(Storytelling)。在小组项目中,他们使用亚特兰大市的公共数据开发预测模型时,不仅需要确保实验结果的可复现性,还要学会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对商业决策或政策制定有意义的建议。

       这种培养模式与他在广州算力中心的实习经历形成了完美衔接。“在广州算力中心,我已经接触过真实的产业需求和数据挑战,这让在CMU的课程项目中能够更快上手,也更能理解每个技术决策背后的实际意义。”


马宇琛分享在CMU的学习概况

 

中美学习环境的差异

       对比中美的AI学习环境,马宇琛有着独到的见解。“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小组项目和从0到1的技术应用。我们需要自己跑模型、做训练,更注重实践。”

       CMU的“三角式”教学模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:理论讲座+编程作业+小组项目,三者相互支撑。“这种模式的出发点,是要我们不仅学会构建模型,更理解每个参数的现实意义,以及如何有效呈现和解释结果。”

       他观察到国内教学更注重理论基础夯实。“这没有优劣之分,只是不同的教育哲学,但在我身上,两者形成了很好的互补。就像线性回归的公式在哪里都一样,关键是应用环境和方式。”


马宇琛在美留学时期生活照
 

算力中心实习的长期价值

       在广州算力中心的实习经历,对马宇琛适应美国的学习模式有关键影响。“在算力中心参与医疗影像AI分析项目时,我们遇到了模型训练效率的挑战,通过精确分工和合理排期,确保项目交付阶段性成果。那时以团队形式参与进行项目的经验,让我能比较轻松地融入美国的教学环境。”

       他清晰记得与广州算力中心导师和技术团队的交流:“特别是关于参数优化与显卡内存平衡的讲解,让我对模型训练有了更深理解。这些知识在CMU的研究中仍然有用。”

       项目实践提升了他的技术能力,也培养了他对AI落地的敏感度。“算力中心的经历让我早早意识到,AI不仅是算法问题,更关乎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需求。”


马宇琛作为广州算力中心讲师,开展“AI大模型实战训练营”培训授课

 

创新需要包容的环境和敢于试错的勇气

       “即使你在台上讲的全是错的,也不会有人去笑话你。”马宇琛分享着他在CMU沟通课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。“我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在AI领域求学的朋友,我们要更自信,创新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”

       这种心态影响着他的未来规划。虽然身处美国的AI研究前沿,马宇琛更倾向于回国发展。“签证政策只是一个小难点,更因为看到国内AI应用的广阔天地。中国在产业化落地方面比美国更迅速。”

       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跨文化视角:“英语能力让我能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,而算力中心的经历让我对国内AI发展有深入理解。这种双重背景在沟通国内外技术生态方面有独特价值。”

       对同样在AI领域求学的学子,马宇琛强调自信的重要:“AI是一个年轻领域,没有绝对权威。就像DeepSeek也是一群年轻人创造的。不要害怕犯错,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
 



 

       从广州到匹兹堡,从应用实践到理论研究,马宇琛的成长轨迹,展现了新时代AI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通过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及模式的有机结合,或许就能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性。
       在这个过程中,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,为年轻人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宝贵机会。这种"实践-理论-再实践"的循环培养模式,正在为中国AI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。
      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像马宇琛这样兼具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越来越珍贵。他们的成长故事,正在为中国AI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,也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       在这个跨越太平洋的AI梦想中,个人与机构相互成就,共同书写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精彩篇章。
 
 

电话:15078300275

邮件:aipcc-gz@grg.net.cn

地址:广东广州市天河区平云路163号

广州数据集团
广州数据集团
 版权所有 粤ICP备2022111211号-1